线上教学优秀案例(37)|《中职课程设计与开发》远程实时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前言】目前我校在线课堂教学如火如荼,老师们在各大教学平台化身“直播高手”“网课达人”倾心打造精彩课堂,有效保证了在线学习与线下课堂教学质量实质等效。为进一步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创新线上教学模式,培育和打造线上“金课”,发挥优秀案例引领示范作用,教务处通过此专栏搭建学习交流平台,总结在线课堂教学经验,展示在线课程建设成果,供老师们参考、学习和借鉴。
【本期分享】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杨素娟教授:《中职课程设计与开发》远程实时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1
课前分析
1.课程及教学内容分析
《中职课程设计与开发》是职业教育师范类各专业的教师教育选修课。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旨在使学生了解中职课程理论,掌握中职课程设计与开发的技术、方法与步骤,并运用职业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理论对专业典型工作任务及工作过程进行分析与归纳,对学习任务及学习过程中诸要素进行设计与应用,要求学生准确把握中职课程开发的基本理念、基本流程与基本技术,培养学生设计并开发中职课程的基本能力。
这门课程偏重实践教学,为了让学生在校期间感受职业教育特有的教学文化,深刻体会职业课程与教学的特点,在教学设计时决定采用做中学,做中悟的行动导向教学范式,以问题为中心、以任务为驱动、以职业行动能力为导向,将与中职课程开发相关的知识与技能,揉合到中职课程设计与开发的工作过程中,实现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
本课程总学时只有16学时,其中2个学时为随堂考试使用,真正的教学学时只有14学时,而专业课程设计与开发是一项非常复杂而庞大的任务,不可能让学生在有限的14学时内即全面掌握课程开发的理论,又能够完整地设计与开发出一个的专业及其全部课程。
综合以上的分析与思考,本课选取出课程开发中最为核心的两个部分:专业教学标准开发和课程标准开发,作为本课的主要内容。同时结合学生学习过程,面向课程开发的工作流程,设计出图1所示的课程内容与学习过程框架,将课程开发的理论知识融合到学生的开发实践中,为实现做中学、学中悟的教学目的做好铺垫。
图1.面向工作过程的课程内容与学习过程框架
在这个框架中,前两部分为基础,第一部分“绪论-职业教育的课程”主要让学生端正对职业教育及职教课程的认知,第二部分“课程开发前准备”旨在让学生了解与课程开发密切相关的专业术语及其在课程开发中的作用。后两部分为本课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的课程开发技能,学生完成学习之后就能够产出一个专业教学标准和一个课程标准。
2.教学对象及教学条件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为17学前教育师范(2)班的学生。她们是学前教育师范大专毕业生,2018年秋插班到我校学前教育专业三年级。在大专学习期间,对职业教育有一定体验,但对职业教育的性质和特征等了解不多。她们具有幼儿园教育实习经历,对本职业的工作任务、工作过程有所了解。这些经历与体验,是她们进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计与开发时良好的职业知识与经验储备。学生的上个学期的课程学习中曾经使用学习通平台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学习,对学习通平台的功能比较了解,但对其他学习平台或APP比较陌生。受疫情影响,部分学生被困农村老家,只能使用手机流量上网,大部分学生的手机技术指标及内存有限。
根据学校教务处的规定,教师需要按照学校课表的时间安排,将学生集中在线上教学空间中进行远程统一步调的授课。因此将教学形式确定为同步直播授课。根据教学媒体选择的最优化理论,综合考虑用网高峰时期的网络情况、学生的终端设备(主要是手机)技术指标、学生网络信号及流量、对学习平台的熟悉程度等因素,选择采用以企业微信中文字直播与语音会议直播相结合为主,以学习通课程平台为辅的方式开展教学,以便最大限度发挥网络条件的能力,确保教学过程顺利展开。
2
教学模式设计
考虑到学生学习需求及学习条件的多样化,以及网络教学中可能出现的线路拥堵、网络信号不稳定、学生学习设备内存不足等问题,设计四合一的远程教授与学习模式,满足不同情况下学生的多种学习需求。
3
多元联动虚拟学习社区构建
在分析学校要求、学生的信息技术条件的基础上,结合教师本人的信息技术条件,根据巴班斯基的教学最优化理论及媒体选择的最优化策略,选择企业微信的语音会议系统作为同步教学时用来向学生播放教学PPT或相关视频及资料,以及教师讲授和师生问答、学生当堂展示学习汇报成果的主场所;以企业微信的课程群聊作用同步教学时的师生及生生交流辅助区域,以及课前课后发布通知和补充学习资料的区域;将超星学习通作为课内课外相关学习活动如签到、讨论、作业、下载学习资料、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主要场所,构成了课内课外多元联动的虚拟学习社区(见图3a和图3b)。同时,将超星学习通中的课程群聊、QQ群聊及QQ群课堂作为企业微信的备选教学场所,在企业微信系统因网络拥堵不稳定时选用。
图3-1.多元联动虚拟学习社区
主要教学平台及工具的教学用途设计(见图3c和图3d)
本课程教学主要使用两个平台,一是超星学习通,一是企业微信;为防止网络拥堵影响教学顺利开发,本课程还QQ群课堂作为备选教学平台,以防止学习通和企业微信过于拥堵时使用。
超星学生通可供学生异步学习使用,教师在超星学习通中创建课程,放置学习资料,设置讨论主题,布置作业,学生可以利用它在自己方便的时间内进行课前预习或课后自学使用。
超星学习通也是教师在远程同步授课的重要辅助场所。教师根据教学安排,将相应的讨论主题或作业发布给学生,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从而实现课堂讨论及课堂作业等教学活动的实施。
此外,超星学习通也是重要的教学管理工具。教师通过学习通的签到功能,及时了解学生到课情况;通过投票功能,收集学生意见。
超星学习通的群聊区也可以实现远程同步文字或语音或视频的讲授。但由于开学前的调试中发现学习通拥堵现象较严重,用网高峰期不容易打开,卡顿严重或无响应,因此,学习通的群聊区作为本课程备选同步讲授场所。
企业微信的课程群聊区是教师课外发布教学通知,与学生沟通联系的主要工具,是课中与学生交流与反馈的辅助工具,同时也是万一网络拥堵导致各个平台的语音会议系统卡顿无法开展语音直播教学时文字直播教学的备选平台。
企业微信的小组群聊区是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小组合作的主要场所。
企业微信的课程群聊区中的填表功能是展示与分享的主要工具,用以展示小组学习的结果,以便班上学生即时了解其他小组的学习情况。同时它也是备选的签到工具。如果学习通平台崩溃导致学生无法签到时,可让学生通过填表功能输入学号和姓名,方便老师检查和记录学生到课情况。
企业微信的语音会议系统是直播授课的主要工具。老师通过根据学校课表规定的时间预约教学会议,向学生发送会议邀请,学生接受邀请之后,课前十分钟或十五分钟系统会自动向学生发出会议提醒,保证学生能够及时参加直播学习。课上使用语音向全班学生发出教学指令、讲解教学内容,提问学生,组织语音讨论,要求学生汇报学习成果等。语音会议系统的文件演示和屏幕演示功能,可以让老师播放授课PPT,相关教学视频片断,也可以供学生展示个人或小组学习成果。
4
教学流程设计——学生中心、高度参与、深刻反思、学做结合
本课程面向工作流程,以任务驱动教学为主线,借助线上教学平台,综合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完成同步教学任务。主要使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活动流程如表4-1、表4-2及图4所示。
图4.本课程常用的主要教学方法及其操作流程设计
5
教学资源的组织与呈现策略
1.学习内容的组织策略——小的步子、及时反馈
学生在家在线学习期间,周围环境的干扰较大,没有了教师和同学的注视之后自我约束能力下降,注意力容易分散,加上学生看电脑和手机屏幕时间长了,眼睛、耳朵和肢体容易疲劳,因此在教学资源设计时,决定遵循程序教学理论中“小的步子、及时响应”的原则,将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分解了多个学习任务,每个学习任务再根据知识技能点,分解为两三个十分钟左右的学习活动;每个学习活动结束时教师使用口头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简要小结并过渡到下一活动。这种将学习过程分解为小片断的作法,方便教师及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维持学生注意力。以第一周课程《1.绪论》为例,将学习内容按性质划分为两大模块,又将模块二的内容划分为三大任务共六个活动:
2.学习资源的呈现策略——学生中心的轻松、活泼、亲切的风格
使用与学生一对一对话的语气设计教学材料,尽量以“你”来称呼学生。根据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活泼、多才多艺、童心未泯的特点,使用轻松、活泼、亲切的风格设计教学PPT,帮助学生放松情绪,减轻学生在学习时的畏难心理。
3.学习媒体的选择策略——多类型媒体满足不同学习风格和需求
由于学生的学习风格差异,如有些属于场依存学习风格,有些属于场独立学习风格,有些兼而有之。所以,在课程资源准备和开发时,向学生提供多种形式的学习媒体,供学生在学习时按需选择。
图5-3.主要教学媒体的类型
6
增强虚拟学习社区中师生存在感的教学策略设计
加里森等人的探究社区模型框架理论表明:学习社区由学生与教师组成,旨在促进学习、建构知识、验证理解、开发各种能力,促使学生开展深层次的学习。一个有价值的教育经历,必须包括社会性存在、认知性存在、以及教学性存在三大要素。其中,认知性存在是教学获得成功的首要因素,社会性存在及教学存在都是促进学生认知发展的辅助条件,教学性存在能促进认知性存在和社会性存在恰当地融合为一体,是促进学生认知发展不可缺少的助推器。本课教学设计中以探究社区模型框架作为教学设计的指导性的理论模型,设计并开发本课程的网络教学交互的内容与过程。
1.促进社会性存在的教学交互设计
社会性存在是协作和批判性对话的先决条件。它可以形成一定的学习氛围以便支持和鼓励探究问题、置疑以及提供更多的解释,对学生建立关系和形成归属感十分重要。以下三种因素能够帮助促进社会性存在:情感表达、开放性互动、和凝聚性响应,因此,在备课时,我从这三个方面入手,设计多种教学交互,以增强学生的社会存在感。
(1)促进情感表达的策略设计
在教学直播的课前及课间休息时间中,通过与学生闲聊,表达教师个人的情感,披露个人远程教学中遇到的困难与问题等,与学生产生共情,从而引导学生表达个人情感、披露个人在远程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困难、遇到的问题,达到增强学生社会性存在的目的。这同时也能够让教师及时掌握学生困难,为后续教学改进提供依据。
在闲聊时,我尽量使用幽默风趣的言语,使学生放松精神,快速融入教学集体中来。
图6-1-1a.课间闲聊时学生的文字回复截图
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内容的影响,语言偏向严谨,但也是尽量用轻松风趣的口吻来讲课,同时在教学PPT设计上适当加入幽默风趣的风格。
图6-1-1b.部分教学PPT页面截图
此外,还利用课内课外的回复来增强学生的社会性存在。如:及时在学习通中批改学生作业,并在面授课上反馈作业情况;点评部分学生在讨论区的发言(课上口头方式,课后文字方式)等等。各种形式的回复,让学生感觉教师就在身边,时刻关注着她/他,没有因为物理距离而远离自己。
(2)促进开放性互动的策略设计
在开放性互动方面,我主要使用以下策略实现促进学生开放互动的目的:
1.及时回复学生,以便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提问。学生在可以通过语音在教学会议系统中提问,也可通过文字在课程群聊中提问。上课期间,边讲课边观察个别学生在课程群聊中的发表的问题,对有代表性的问题及时在课堂上响应和回复。对于学生课外完成的作业和讨论,教师及时在学习通中批改和查阅,并在直播授课上反馈作业情况;点评部分学生在讨论区的发言。
2.对于学生在课程群聊中用文字发表的观点,教师会在课上明确地提到其中有代表性观点,从而增强学生积极发言的信心。
3.课堂语音提问学生。
4.点评学生在课程群聊中发表看法和观点,并对学生课上或课后的各种反馈行为表示感谢。
图6-1-2a.及时回复学生在课外学习时的个人及小组提问
图6-1-2b.及时批改学生作业
(3)促进学生团队凝聚的策略设计
为了加强学生的集体协作意识,增强学生对学习小组的归属感,我有目的地设计了多项小组任务和小组讨论活动,要求学生建立小组群聊区,在小组群聊区中开发讨论与分工合作,达到鼓励学生协作、形成同学之间的适度依存、增强小组凝聚力的目的。并通过小组学习成果展示的方式,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学习责任感。
图6-1-3a.学生在小组群聊中的讨论过程截图
图6-1-3b.部分小组任务截图
2.促进认知性存在的教学交互设计
学生的认知过程和结果是教学的核心。在一个虚拟学习社区中,认知性存在是指学生主要通过持续性对话和反思来促进意义的理解的分析、构建与确认。根据杜威在1933年提出的实践探究周期模型,学生的认知活动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触发事件,探索,整合、解决。触发事件是学习探究的开始,在教学中通常是教师所设置的学习任务;第二阶段为探索阶段,学生围绕着布置的任务展开交流和探讨,交换获取重要的信息;第三阶段为整合阶段,学生应用和连接探索阶段中的信息和观点进行知识的建构;第四阶段为解决,学生利用在社区中建立的共识,完成任务,解决问题。本课程依据这四个阶段来展开提升学生认知性存在的交互设计。
(1)触发事件的交互设计
这一阶段主要的教学策略有:通过问题思考、案例分析、任务布置等方式,设置问题情境,触发学生开始学习探究。
图6-2-1.促进学生认知性存在的触发事件截图
(2)促进探索的交互设计
这一阶段主要采取的教学策略有:通过个人思考,引导学生进行个人思维发散;通过自由发言、小组头脑风暴(小组讨论)活动,引导学生开始班内及组内的思维发散;通过口头回答及填表方式进行观点分享,实现信息交换,拓展学生思维发散的广度;通过口头总结和评价以及在讨论区对他人观点或其他小组学习结果的评价,拓展学生思维发散的深度。
图6-2-2a.在企业微信课程群聊中的班级自由讨论截图
图6-2-2b.学习通讨论区班级讨论和评价他人观点截图
(3)促进知识整合的交互设计
这一阶段主要采取的教学策略有:通过小组或班级讨论之后的观点汇总,实现小组成员之间的思维聚合(见前面图6-1-3a.学生在小组群聊中的讨论过程截图);通过各小组在填表中填写本组讨论结果,汇集对某一信息的群体思维(见图6-2-3a);通过对同一问题的个人思考、小组讨论、阅读资料等教学步骤,帮助学生整合来自不同的资源(课本、文章、个人经历)的观点和信息。
图6-2-3a.企业微信课程群聊中的使用填表汇集小组观点与转换成XLS表分享的截图
图6-2-3b.整合来自不同的资源的观点和信息的截图
(4)促进解决问题的交互设计
这一阶段主要采取的教学策略有:小组汇报问题解决方案,根据评价标准进行自评和互评;或者比对现有范例,对问题解决方案进行检查和修正。
图6-2-4a.小组汇报与评价活动的教学PPT截图
图6-2-4b.促进解决问题活动使用到的范例和评价标准截图
3.体现教学性存在的策略设计
教学性存在则是指教师对学习期间学生的认知过程和社交过程的设计、促进和指导。它有目的地将认知性存在和社会性存在有机结合,是评价教师的角色作用、行为和主要职责的一个要素。教学性存在由三个组成部分:设计和组织、促进对话(建立认知)、以及直接教学。
(1)设计与组织的策略设计
设计与组织是指对课程的结构、过程、交互和评价方面的计划和设计,是对课程在宏观层面上的设计和实施过程中的决策调整和组织。本课程中的设计与组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设计:
设置课程:
以教育理论为指导,有策略地向学生提供学习内容、学习指导;说明学习要求、学习目的、重点难点;提出讨论主题,布置小组和个人学习任务等。
设计方法:
通过PPT和学习页向学生说明活动要求与步骤,说明学习规则,让他们准确把握学习活动的步骤和方法。
建立时间参数:
规定好学习活动的时间,如课堂讨论的时长、作业上交的期限,增强学生的学习紧迫感,给予学生适度的压力等。
建立网络礼节:
约定好在线教学的规则,提高教学效率,避免教学过程出现混乱。如:教师与学生在课程开学之初就约定好,1表示肯定的回复,若同意,没问题等;2表示否定的回复,如不同意,不行等,3表示其他情况。
图6-3-1a.设置课程、方法、时间参数的部分截图
图6-3-1b.建立网络礼节的设计与应用截图
(2)促进对话的策略设计
在线教学的虚拟课堂缺乏传统课堂中的社交线索和规范,因此需要通过促进对话来让学生保持学习兴趣、动机,维持参与学习过程的积极性。“促进对话”对维持主题讨论,促使认知性存在的四个发展阶段逐步深入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一方面主要采取的教学策略有:
1.创设学习氛围
2.鼓励参与和讨论
3.帮助学生达到共识和理解
4.对学生的观点进行鉴别
5.鼓励、赞扬或补充学生的贡献
6.评价学习过程的效果
(3)直接教学的策略设计
直接教学是指教师为学生提供知识和学术上的引导,以及在团队中共享学科知识,包括提供内容,提问,评价和反馈等活动。这一方面主要采取的教学策略有:
呈现学习内容:主要通过PPT及语音的方式,阐述知识点、论点、论据,教师个人的理解/观点等,同时在学习通中建设自主学习的课程。
回答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提出的与学习相关的问题:课上语音回答,课后文字回答。
组织讨论:根据教学内容需要,组织引导学生开发课中及课后的讨论。
组织小组合作:根据教学内容需要,组织引导学生开发课中及课后的协作与合作。
评价与反馈:通过对学生的回答及作业的评价和反馈,明确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诊断学生的错误与不足:通过作业、问题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存在问题,及时在下一次课中加以补救。
7
提高学生学习参与程度的教学策略设计
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学习参与度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由低到高依次为:伴同存在、心理参与、行为参与。本课教学采取多种方法,提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学习参与度,力求学生至少全部到课,实现伴同存在;争取让更多的学生能够达到行为参与。对一些因性格或学习基础薄弱而难以实现行为参与的学生,想办法提供机会让他们达到心理参与。
1.保证伴同存在的教学策略设计
这是对学生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学习参与的最低要求。为了保证所有学生都能够达到在授课时间内全过程伴同存在,我在教学过程中随机组合以下策略,检查学生是否到课堂并坚持听课,以确保学生全程参与到远程面授的过程中来:
1.课前在学习通中签到
2.课中点名提问学生(隐性检查到课情况)
3.课中检查企业微信的语音会议参与人名单列表
4.课中检查企业微信课程群聊中学生的在线状态
5.课中让学生通过填表、在学习通中即时讨论等方式,检查学生的回复时间和发言情况,了解学生是否到课,是否认真听课。
2.保证心理参与的教学策略设计
以情境教学理论中的合法的边缘性参与理论为基础,直播授课过程中,针对一些问题或学生的回答,要求学生做出赞同或反对等简单响应,为基础薄弱及性格内向的学生提供学习参与的机会,从而增强他们的学习效能感,为逐步过度行为参与做好铺垫。学生可以通过打开麦克风语音回复或在课程群聊中用文字简单回复。为了方便学生在文字聊天室中的回复,提高教学效率,教师与学生在课程开学之初就约定好,1表示肯定的回复,如同意,没问题等;2表示否定的回复,如不同意,不行等,3表示其他情况。
3.保证行为参与的教学策略设计
行为参与中课堂上学生存在的最高层次,它能够促使学生深度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本课教学中,主要通过两方面的策略来促进学生的行为参与。一是通过企业微信班级群聊、小组群聊的方式,让学生开展自由讨论,畅所欲言地发表个人观点与意见;二是学生通过学习通的讨论区参与专题讨论;三是通过评价他人的观点;四是通过学习通的作业系统完成个人作业;五是学生通过小组群聊共同完成小组作业;六是通过课堂的抢答活动。
8
总结与反思
从已经开展的四周线上教学情况来看,本课的教学设计基本上能够顺利实施。但由于学生对在线学习方式及学习APP或平台的功能不太熟悉,以及网络信号的不稳定,在教学过程中偶尔会出现问题,从而影响教学进程。但总体来看,这种教学方式更加有利于因材施教,能够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实现手脑结合的深度学习。
根据学生的课后反馈和课上的观察,教学过程中课件展示、讲授、讨论、评价、提问及回答等教学活动,最好是在一个到两个平台或APP中进行,如何要跨多个平台和APP,个别学生可能会因为切换时的误操作,影响学习进度。
来源 | 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
文案 | 杨素娟
排版 | 张俊明
编辑 | 赵建云、李 冲
审核 | 向 凯